首頁

deco

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(停招)

簡介

本學位學程為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所設置之跨領域專業科系,畢業後授予人文社會學士學位。109學年度正式開課,初期招生對象為校內轉系生。學程各項資源由中國文學系、外國語文學系、歷史與文物研究所、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組成,學生不但能獲得人社會跨領域之能力,亦可將原有系所之專業知能帶進來,並與人文結合,成為新世代學習模式之典範。

面對網路化、雲端化以及智慧化的現代社會急劇變革的現在進行式,許多傳統事務都將面臨大幅挑戰,人類的傳統生活模式也隨著變革浪潮不知不覺地卻又劇烈地變化中,傳統產業也開始朝向「產業4.0」的升級發展。早期各領域所強調的「分科」專才,造成各個專業領域壁壘分明,合作效率低落,因此21世紀之後人才的培育重點已從「專才」轉為能跨領域整合資源應用的「通才」。

​傳統學習資源建構於人文知識理論的人文社會學院,面對未來社會轉型的過程中,不但需要跨域整合並結合科技媒體、程式設計及文化創意之教學資源,且更需扮演未來社會的火車頭,提供人文加值應用的跨域人才為目標。因此,本學位學程將整合人文社會學院內師資、課程及設備,同時於各系所也推動跨域課程,擴大學分學程的能量,從既有的文化創意、社會傳播、華語教師以及設計未來等學分學程,再成立科技媒體、藝術設計、藝文創作、區域發展、文學創作、英文翻譯、應用外語等課程模組,讓學生的專業領域多元化,並成為產業升級轉型的人才。

deco

課程設計

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打破「年級-必選修課程」制度,改採「模組化課程」設計。本學程學生,在大學修業期間內,只要修畢本學程規定之主修、輔修課程即可,不受年級的限制。如果你對你的人生有規劃、有想法,或者有出國實習、打工等計畫,彈性課程制度是你最好的選擇。

​本學位學程之課程規劃,以「模組化」、「專題式導向」及「自由選擇」為特色。每位學生需完成「主修60學分」、「第二主修40學分」以及「輔修20學分」,總計100學分的課程;再加上通識等校共同科目28學分,畢業學分總計128學分。

​​【主修】​
自選一個輔修課程模組,並修習完20學分的課程;再從本學位學程其他的輔修模組自選40學分(可跨輔修、跨領域,不限同一輔修模組)
總計60學分

​【第二主修】
式1:由輔修課程模組中,自選一個輔修課程模組,並修習完成該輔修課程模組所規定之應修課程,計20學分(不得與主修課程模組相同);再從其他輔修課程模組中,自選20學分的課程修習(可跨輔修、跨領域,不限同一輔修模組),總計40學分。

式2:本學位學程以外之系所專業課程(例如轉系生之原系課程),選擇40學分為第二主修。所認列之課程,以核心必修為主、選修為輔,且不得為通識及校共同課程。

式1、式2,兩者需自選一式為第二主修。同學可視實際情況調整,例如大三轉系生,已於原系修習超過40學分的課程,在轉入本學位學程之後,原系所修40學分即可認列為第二主修。

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亦可透過「式1」的方式修課,修畢後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」之第二主修。

【輔修】
本學位學程就中文系、外文系之課程,以及華語教師、文化創意、社會傳播、設計未來等四個學分學程,加上本院開設課程中,組合為10個輔修課程模組。每一個課程模組的應修課程另行規定,每一輔修課程模組均為20學分。

輔修課程模組之「開課系所」可能為中文系、外文系,或華語、文化、社傳、未來等學分學程,或為本院所開課程。
主修、第二主修,需分別完整地修習完成至少一個輔修課程模組。
非本學位學程之外系學生,任選一個輔修模組修畢20個學分,即可取得「人文社會」輔修。

【學位】
本學士學位學程之學生,滿足「主修」及「第二主修」之條件後,即授予「人文社會學位學位」,並加註「主修」(人文社會、中文或外文),以及「第二主修」(視完整輔修模組而定,轉系生以原系為第二主修者,則以原系學位為第二主修)

​完成「輔修」者,不論是否為人文社會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生,畢業證書均會加註「輔修課程模組」之名稱。

​【其他注意事項】
不論哪一個管道,修業期間都需要搭配至少一個「跨領域畢業專題」、「畢業專題」之課程。(專題認列為60主修或40副修,可自行決定)
同一科目,不得重複認列。
例如「科技與藝術」為人社學士學程「藝術設計」輔修,但「開課單位」為「通識統合」。因此修課同學只能擇一認列為「藝術設計輔修學分」或者是「通識學分」。

師資

劉仲倫

副教授

聯絡資訊
  • 信箱 | clliu@fcu.edu.tw mimiliu107@gmail.com
  • 分機 | 5708
  • 專長 | 表演藝術、戲劇教育、專業劇場、文化創意產業

鄧廣豐

助理教授

聯絡資訊
  • 信箱 | gfdeng@fcu.edu.tw
  • 分機 | 5854
  • 專長 | 人工智慧、IT服務創新方法、社群大數據分析 persona輪廓分析、多角色語音模擬與合成、深度學習、數位影音剪輯、APP程式 UI UX設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