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的記憶與開創: 智慧人文跨域專題前瞻人才培育計畫
教育部UFO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
為了培養學生具備運用科技、跨領域團隊合作以解決真實世界複雜問題的能力,人社院提出「文化的記憶與開創:智慧人文跨域專題前瞻人才培育計畫」,主要是以逢甲大學所在「西屯區」為核心場域,透過科技導入人文的思維,建立在「作中學」的學習模式,以「文化記憶與開創」為核心思維,提出具前瞻性的跨領域課程;以西屯為場域、設計一系列的文化資源調查、智慧城市建模、文化創意導入、透過科技保存文化記憶與再現、以及教師成長社群的推動,聚合人文與科技不同背景的教師團隊,透過共學與交流對話,培養教師團隊跨領域以及運用科技的能力。同時,藉由引進業師、和產業對接,以真實的產業與社會需求、運用既有的科技,來規劃設計出不同於當前的課程模組,並能營造不同的學習場域與風氣,並透過產學合作引進創新教學與實習機會,改變現有人文社會學院的學習模式,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的競爭力。
透過改變教學模式、培養學生機制,讓教師團隊經由共學,彼此交流學習經驗及專業知識,以達到科際整合之目標。藉此,帶動人社領域學生跨領域學習的熱情。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具備人文素養、專業知識,能運用科技、掌握工具,透過跨領域、團隊合作學習模式,以真實情境的挑戰,解決社會及產業複雜問題的能力。
設置智慧人本場域,接軌AI時代
現今世代,因為資訊設備軟硬體均有突研性的發展,AI應用再次成為熱門產業。其中的專案構思、設計、介面設計(UI)以及使用者體驗(UX),則是智慧科技發展過程中所需的人本專業。一個好的專案,須從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,並能解決相對應的問題,才能設計出受歡迎的產品。因此,人社院於2019年選送了李建緯、余風老師至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經理人班受訓,並聘請資策會鄧廣豐老師,再與通識中心洪耀正、蔡國鼎老師合作,成立「智慧人本場域」,除了科技之外,視覺設計、視覺感知、圖文編輯與創新、故事行銷,乃至於文化創意的數位展現,由人文領導科技智慧,成為未來世界的要角。
從事文物研究工作,除了具備「蒐集第一手資料」的田野技術,以及對文物的詮釋能力,更需考慮和所謂「科技人文」各領域研究技術結合。由於現代科技正引領世界邁向未知的未來,包括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、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, VR)、擴增實境(Augmented Reality, AR)、3D掃描技術等)。在人類社會即將在科技浪潮下被吞噬,能同時富有人文智慧(Human Intelligence, MI)的跨界人才將更顯重要,未來唯有結合人文關懷的人工智慧,才能真正帶動人類社會之進步。
「智慧人本場域」以人文社會學院及通識教育中心為基礎,推出「智慧人本微學程」在智慧領域中,以使用者需求為創新設計的構思基本點,不從技術層面出發。因此包括人因介面、視覺設計、使用者體驗以及經營管理等相關域領培育人工智慧的UI/UX及經營管理的人才。而在學生學習,以前端程式設計為基礎,包括CSS、Html及JavaScript編寫。應用範疇包括專案經理與SEO、邏輯思維與溝通及使用者心理與行為分析。
智慧人本課程
從科技數位帶入文化創意及故事行銷,讓非資訊科出身的學生亦能擁有數位創新的能力。課程簡介如下:
「科技人文導論」
從使用者心理、使用者角度為人文核心,透過相關的設計軟體及數位工具設計科技人文專題,並能根據需求規劃設計流暢且直觀的User flow、Wireframe以及Prototype。
「數位媒體與故事行銷」
本課程透過敘事原理研究科技發展及文創時代之敘事文化、敘事結構之行為模式及傳達心理分析。課程以研究、分析及實務討論為主,實務案例則包括文化創意、多媒體文學、數位圖像、影音、社群媒體及文案設計等。
「使用者導向設計」
透過實務專題導向式學習,並從產業聯盟中提供真實的產業問題,讓同學們透過實務專題的設計、構思、提案、運作及發表,並舉辦策展發表會,邀請產業界共同參與,做為智慧人本總整性課程的力成果驗收階段。